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历史军事 > 火红大明 > 第四百二十四章皇帝的疑惑。

第四百二十四章皇帝的疑惑。(1 / 1)

时间就这么到了三月初一,沈阳城外围的侦察兵终于将情报传达到了海州城,此时副参谋长带领参谋部驻守海州城,参谋长第一时间召开了会议。而在盖州城的吴启荣也看到了这份消息。

“皇太极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沈阳城外围,估计这几天就会陆续开始攻城战。不过在攻城战开始之前,应该会有外围兵力负责监视关宁锦防线,以及辽阳城地区。参谋部的意见是关注重点,可能更倾向于我们这边。”参谋长开口说道。

“海州城与盖州轮换工作昨天上午刚刚完成,参某部也在海州城内。沈阳城内的义军有派出信使吗?”吴启荣询问。

“目前没有收到,不过海州城的参谋部建议最好是按兵不动。”参谋长回答。

“海运还需要几天才可以恢复?”吴启荣又问起来。

“按照计划三天之后。也就是三月初五船队就会靠岸,第一批补充的还是食品。虽然参谋部与后勤部的计划有冗余,但是修建海州城至旅顺口的防御工程量实在是有些大。粮食供给需要保证体力需求,不过从这个月开始,随着粮食补充到位,往返船只也将会将部分难民运走,粮食需求也会减少。南太船只会在本月中旬在旅顺口靠岸。南太船只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一次运输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多,不过他们来往周期相比于登来太长了。参谋部和后勤部门的意见还是船只尽可能的将部分难民运输到青岛,再通过青岛南下,这样对于登莱和辽南地区的压力就要小很多。”参谋长回答道。

“辽东的作战消息终于是到了。”孙国祯如释重负的放下手中的文件,这份冗长的文件。对于上了岁数的孙国祯来说,浏览起来确实有些压力山大,但是内容确实是非常振奋人心。

从文件内容上来看,登莱军完成了其整个辽东作战计划,从结果上来看,整个战争的缴获和战损比完全超出预期。

而这份充满喜讯的战报对于登莱最近的压力来说,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在朝堂上温体仁对于登莱没有派遣兵马勤王的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随着袁崇焕入狱,整个登莱也是跟着吃了瓜落。而二月二十日,重新回到山海关的赵率教遭到弹劾后,书写了一篇关于登莱军在辽东的公文。

这份公文在崇祯那里确实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不过关于严惩登莱巡抚及以下各级官员的公文还是充斥在崇祯皇帝的案头上。

毕竟作为辽东作战主角的登莱军,以及登莱各级官员并没有对这些弹劾公文有任何回应。

这点也是让崇祯皇帝很好奇的一点,从皇太极退兵之后,崇祯皇帝就下令查看过登莱地区。自万历末年到整个天启年间的所有往来内容和税收作战记录,发现一个很要紧的事情就是从万历末萨尔浒之战结束之后,登莱军以及登莱地区,无论是登莱巡抚还是登莱两府各级军政官员,递交的所有公文都是关于登来地方的民生。

毕竟自从登莱白莲花第一次发动叛乱之前,因为天气干旱,降水不足的问题。导致整个登莱地方被搞得民不聊生,随后又连续在山东出现两次叛乱。登莱地方确实没办法全额上交赋税,关于登来地方税收和民生情况其实整个朝廷高层包括内阁,都没有任何确切的数据。

而对于波及整个大明的党争,尤其是天启年间。阉党与东林党的政治斗争,登莱地区都是沉默不语的,无论是登来巡抚还是登来的军政官员。对此都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那些弹劾的公文,也没有得到任何登莱官员的回复,而从宫中保留的公文上来看,天启皇帝与登来地区的私人信件往来反而整个大明朝廷中最多的。这让崇祯皇帝想起天启帝临终之前对自己讲述的,登莱地区应不参与任何党政,不执行内阁首辅的指令,所有政令需要直接与皇帝本人进行沟通。一切以保证登莱地区对于辽东战局的协助为根本。

到了崇祯皇帝自己继任之后,反而意识到这种地方直接与皇帝沟通的渠道是非常难得的。但是这种私下的渠道导致登莱反而有一种脱离中央管理,只对皇帝本人负责的局面,这对于皇权来说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对于整个朝廷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现在整个大明的局面。

现在的局面是整个女真人南下包围北京城,对于崇祯皇帝的威望以及大明政局都是非常大的打击。从赵率教递上来的公文来看,登莱军确实趁着皇太极主力南下的机会,在辽东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突袭战,但是因为皇太极南下的整个过程中,各地勤王兵马都陆续开向北京城。登莱青三府并没有任何举动。反而因为其与袁崇焕的合作关系遭到大量弹劾。这种弹劾程度远胜于天启年间的党争,面对这种情况确实非常需要登莱巡抚和各级官员的解释。

但是皇太极已经撤兵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登莱那里确实没有任何回复的公文。甚至崇祯皇帝自己发去的公文也没有任何回应,这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不过一切的疑问终究是在三月初六这天随着登莱军的大捷战报传达到京城而改变。

相比于参谋部给登来政治局的战报来说,递交给崇祯皇帝的更加简短一些。但是沿途报捷的消息确实对于低迷的大明军民士气来说,是一直很有力的强心针。

此时蓬莱码头,青岛码头已经是人声鼎沸,船只不停。李四成手中的记录本在不断的记录。

“今天这是第6条船了吧。”同事整个额头都冒着汗。抬起自己的手臂,用袖子擦了擦汗水。

“第6艘了。我这本子最多还能记录一页,马上就要换新的了。”李四成也是汗流浃背。

“这种情况我估计最多持续5天时间,剩下的人应该都要去青岛那里了。那本寻找家属的名册上核对的人多不多?”同事口中的是那些已经在兴华公司安定下来的原辽东百姓。兴华公司为了更好统计和管理,也将这些家中还留在辽东地区的亲戚朋友们都记住了一个单独的名册。

“我这个本子上符合的大概有11个人。”李四成没有翻看,而是直接回答道。

“我这里比你多一些,有20个。不过确定已经死亡的也有10来个。”同事语气也不是特别高兴。

“这些人会通过官道送到青岛那里,那里有人专门负责接待这些人。”李四成抄起自己腰间的水壶喝了一口水。

“他们还是很幸运的,毕竟这次突袭辽东的作战,算是来了一个大抄底。辽东地方的原辽东百姓来的人非常多。”同事坐在椅子上休息起来。

“也不知道陕西那里来的难民多不多,我们被借调到这里已经有半个月了。”李四成也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应该不会太多,我们来之前接待应该是最后几批,山西陕西来的百姓。之后更多的都是京畿地区的,我做完这个月的工作就要被调走了。”提起自己被调走的事情,同事心情很不错。

“你也要走了呀。”李四成语气里有些可惜。

“嗯。走了。”同事看着李四成有些失落的表情,无奈的说道。

兴华公司内部员工调动,尤其是登来本土,向外围地区调动的消息是绝对保密的。大家只是清楚有些人会被外派出去,具体到了哪里却没有任何透露,而这些同事们也都心照不宣,不会再过多的询问。

“今年冬季表彰会,我看到有你的名字。上司没有和你谈话吗?”同事询问李四成。

“谈过一次,但是我不太想外调,毕竟我的儿子还在读书。家里就这么一个亲人,离得太远,我也不太习惯。”李四成不好意思的回答道。

“外派的话,家属也可以一同前往的。”同事皱着眉头好奇的提醒。

“不了,我们好不容易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儿子现在交到了很多朋友。在离开接受新的环境,我们爷儿俩确实有些不太适应。”李四成看着船缓缓靠岸。

“也是,人都不太喜欢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过你还是爷俩人吗?公司没有给你安排相亲?”同事很认同的点了点头,但是又提起了自己另外一个问题。

“我呢,一个人和孩子过了这么些年也就习惯了,现在孩子大了,给他找个后娘也不一定孩子能待见,再说我这岁数在澄清多少还是要掏一些彩礼,留下那些薪水还是留给儿子以后用吧。”李四成很认真的说道。

“这倒不会,现在公司内很多都是再婚的,彩礼是公司也不认同的旧规矩。你看小吴将军和陶大人家的大女儿结婚人家也没搞什么聘礼。”同事宽慰着。

“那吃酒席,置房子还是要钱的嘛,虽然我这分的有住房,但是那小房子也只够我们爷儿俩住,孩子成亲还是要个新房子的。”李四成解释着。

“那估计也用不了多少,咱们公司盖了那么多的新房子。都是给有家口成亲的准备的。你存的那些票子估计也派不上什么大用场。”同事摆摆手。

最新小说: 梁人者说之二1996一1997 宇宙生灵 精酿三国 梦林游记 宁静与喧嚣 夜幕之后的人生百态 不默而生 史记1:金白水清 汉末之群英逐鹿 三侠五义笔记